这是一个值得被铭记的历史性时刻。
4月30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营经济促进法。
反响热烈——《法治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它是民营企业家们眼中的“及时雨”和“定心丸”,让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扎根更深、生长更活跃;它是专家学者所看重的“一部系统化、高位阶的立法,为民营经济提供了更加明确和稳固的法治保障”;它是律师等法律实务工作者认定的良法,“创新明显、突破不少、亮点颇多”;它是境外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被认为“增强企业信心并鼓励投资”等。
填补制度空白 实现多个首次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相关规范散见于民法典、公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与其他政策文件中,内容缺乏系统性,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民营经济促进法则系统性整合并填补了制度空白,进一步巩固了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构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框架的基础性法律、综合性立法,也是一部富有特色的经济立法。
第一次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写入法律;第一次明确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这部有着多个“第一次”元素的法律,其立法过程正是一次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历程,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一次生动实践。
按照有关工作部署,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组建了由17家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组成的立法起草工作专班。工作专班梳理问题,组织专家研究,分赴地方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民营经济组织代表、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与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深入论证,数易其稿,不断修改完善。2024年10月10日至11月8日,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根据公开征求意见情况,又对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草案后,于2024年12月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24年12月、2025年2月和4月先后三次审议草案,其间再次将草案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2025年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
回应各方关切 切实维护权益
9章78条,9600多字,这部法律历经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高效推进,快速出台。
“在目前国内外形势非常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这部法律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和民营经济组织非常关注的一部法律,所以现在出台这部法律,正逢其时,非常重要。”李曙光说。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作为工作在法律服务第一线的执业律师,对民营企业发展有较多感受,多次呼吁推进民营经济立法。对于这部法律的出台,他这样评价:“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和实践中的有效做法转化为法律制度,巩固改革成果、回应各方关切、提振发展信心,创新明显、突破不少、亮点颇多。”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正是题中应有之义。民营经济促进法涉及保障公平竞争、改善投资融资环境、支持科技创新、注重规范经营、优化服务保障、加强权益保护、强化法律责任等民营企业家和民营经济组织关切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保春告诉记者,民营经济促进法强调公平的市场环境、透明的规则和高效的政府服务,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让民营企业能够更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内容也让民营经济人士深感振奋。这让所有民营企业家能够更加放心地投入企业的经营和创新中,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
此外,鼓励民营企业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内容,在潘保春看来,荣事达集团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理念与此相契合。“这为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有助于推动民营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合贯彻落实 持续规范执法
5月20日起,民营经济促进法将正式施行,它也将带来一个让民营经济的广袤森林勃发更大生机的美好未来。民营经济促进法对于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的作用将真真切切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对此抱有热切期待。在他看来,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实施,是真正释放市场活力的关键一步,将推动更多创新和投资,是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最切实保障。这部法律“意味着产权保护明确,给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吃了‘定心丸’;打破玻璃门、旋转门,为市场公平竞争‘画好跑道’;促进民企规范发展,给责任‘明确底线’”。
王煜说,市场出效率、政府管公平、法律保公正,才能促进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法治,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最硬核”的底气。法治的确定性更有利于激活民营经济的创新创造能力,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56789”的作用(“5”就是民营企业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50%。“6”就是国内民营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60%。“7”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了70%。“8”就是城镇就业超过80%。“9”就是民营企业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达到了90%),更好地稳定就业、技术突围、促进消费。
这部法律也让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深感振奋”,让她看到了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和长期规划。“这种明确的政策导向,无疑将激发我们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热情,促使我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夏华说。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李曙光认为,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法律价值,必须完善实施路径,确保其有效落地。
行政执法监督已经在发力。3月27日,司法部召开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开启为期8个月的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打下坚实基础。司法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司法部将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持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督促各地加强问题查纠整改,选择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问题进行抽查,对纠治工作不力的,将视情进行约谈、通报、曝光。对专项行动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做法,及时转化为具体制度措施,将民营经济促进法相关法律规定落下来。